2019年10月,NBA中国赛如期在上海和深圳举行,洛杉矶湖人队与布鲁克林篮网队为球迷带来了两场精彩的季前赛,这场本应聚焦篮球竞技的体育盛事,却因一场意外的政治风波陷入舆论漩涡,成为中美文化碰撞与商业体育外交的典型案例。
赛事背景与风波始末
NBA中国赛自2004年起已成为中国球迷近距离接触顶级篮球赛事的窗口,2019年,湖人队球星勒布朗·詹姆斯和篮网队凯里·欧文的到来更让赛事备受期待,在开赛前夕,休斯顿火箭队总经理达雷尔·莫雷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涉港不当言论,引发中国民众强烈不满,NBA官方随后发表的声明被指“态度模糊”,进一步激化矛盾,导致中国赞助商暂停合作、央视停播赛事,舆论场一片哗然。

尽管风波发酵,两场中国赛仍如期举行,上海站赛前,原定的球迷活动、新闻发布会相继取消,赛场内外的广告牌也被撤下;深圳站则出现了球迷撕毁球票、场外抗议等事件,比赛本身座无虚席,球迷的热情与官方态度的微妙反差,凸显了体育与政治的复杂交织。
争议焦点:体育是否应“去政治化”?
事件引发了对“体育与政治关系”的广泛讨论,NBA总裁亚当·萧华强调“支持言论自由”,而中国舆论则坚持“体育不应触碰国家主权底线”,这种分歧反映了中美价值观的差异:美国将体育视为个人表达的平台,而中国更强调体育的公共属性与国家认同。
值得注意的是,球员和球队在风波中保持了相对中立,詹姆斯赛后呼吁“联盟应谨慎处理国际事务”,欧文则用中文问候球迷,试图缓和紧张氛围,这种“体育归体育”的姿态,成为赛事得以顺利进行的缓冲剂。
商业与文化的双重影响
NBA在中国市场深耕30余年,拥有5亿粉丝,年收入超10亿美元,此次风波暴露了跨国体育联盟在全球化运营中的脆弱性——政治敏感议题可能瞬间冲击商业利益,尽管NBA此后采取“低调修复”策略,但中国赛的票房和赞助仍一度受挫。
中国球迷的态度也呈现分化:有人抵制NBA以捍卫国家尊严,也有人因对篮球的热爱选择继续支持,这种矛盾心理,体现了体育文化在民间交流中的韧性。
反思:体育外交的未来
2019年NBA中国赛成为体育史上一次标志性事件,其启示深远:
- 体育并非政治真空:跨国赛事需对主办国的核心利益保持敬畏;
- 商业与价值观的平衡:全球化的体育联盟需在“本土化”与“原则”间找到支点;
- 民间交流的韧性:尽管存在分歧,体育仍能成为跨越隔阂的桥梁。
三年后回望,NBA与中国市场的关系已逐步修复,但这场风波留下的教训依然值得铭记——在体育的世界里,竞技与政治、商业与情感的边界,始终需要谨慎权衡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