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中超预备队联赛作为中国足球职业化体系的一部分,始终处于争议之中,它被视作年轻球员成长的跳板;其比赛质量、关注度和实际效用屡遭质疑,中超预备队究竟是中国足球青训的关键环节,还是职业联赛中可有可无的“鸡肋”?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话题。
预备队联赛的定位与现状
中超预备队联赛成立于2010年,初衷是为一线队替补球员和年轻球员提供比赛机会,弥补中超U23政策下球员实战经验不足的问题,其发展始终面临以下困境:

- 比赛质量参差不齐:多数球队以练兵为主,缺乏竞争强度,与一线队比赛差距显著。
- 关注度低迷:无转播、少观众,商业价值几乎为零,俱乐部投入动力不足。
- 政策摇摆:足协曾尝试将预备队成绩与一线队挂钩,后又取消,反映出定位模糊。
青训功能:理想与现实的落差
理论上,预备队联赛应成为青训球员通往职业赛场的桥梁,但实际效果有限:
- 案例对比:日本J联赛的“卫星队”制度(如川崎前锋U23参加J3联赛)让年轻球员在真刀真枪的竞争中成长,而中超预备队联赛缺乏类似压力。
- 数据统计:2022赛季中超预备队联赛中,仅约15%的U21球员最终升入一线队,多数球员面临“高不成低不就”的尴尬。
争议焦点:取消还是改革?
近年来,关于预备队联赛存废的讨论愈演愈烈:
- 支持取消者认为:资源应倾斜至更成熟的青超联赛或低级别职业联赛(如中乙),让年轻球员参与更有价值的竞争。
- 支持改革者建议:
- 与中乙联赛对接:允许预备队参加中乙,仿效欧洲“B队”模式(如西班牙皇马卡斯蒂亚)。
- 强化奖惩机制:例如要求中超球队必须从预备队提拔一定数量球员,否则扣除联赛积分。
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
欧洲足球强国通过成熟的梯队体系培养人才,
- 德国:地区联赛(第四级)允许职业队二队参赛,年轻球员与半职业球员对抗,实战能力显著提升。
- 荷兰:荷乙联赛设有“青年队”组别,阿贾克斯二队等长期参与竞争。
中国足球需结合本土实际,探索可行方案:
- 短期内,可试点“预备队+中乙”模式;
- 长期需完善青训梯队建设,避免预备队沦为“形式主义”。
中超预备队联赛的困境,本质是中国足球青训体系不健全的缩影,与其争论存废,不如思考如何将其转化为真正的人才孵化器,或许,唯有打破“为存在而存在”的惯性,才能让预备队联赛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坐标。
(字数:约1000字)
注:本文可根据需要补充具体案例或最新政策动态(如2023赛季预备队联赛改革动向)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