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足球职业化进程中,中超预备队联赛作为一线队与青训体系的桥梁,其积分榜不仅反映俱乐部后备力量的实力,更成为衡量青训成效的重要指标,2023赛季中超预备队积分榜的激烈竞争,再次引发业界对年轻球员培养模式的深度思考。
预备队积分:俱乐部青训的“隐形战场”
与中超一线队聚焦短期成绩不同,预备队联赛更注重球员长期发展,积分榜排名靠前的山东泰山、上海海港等俱乐部,普遍具备成熟的青训体系,例如山东泰山预备队以稳定的攻防表现领跑积分榜,其背后是鲁能足校20余年的人才输送机制;而上海海港凭借与根宝基地的合作,持续涌现技术型中场苗子,这种“积分-青训”的正相关性,印证了梯队建设对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。

数据背后的新生代崛起
本赛季预备队射手榜前10名中,U21球员占比达60%,其中成都蓉城小将木塔力甫以9球暂居榜首,其表现已吸引一线队教练组关注,积分榜中游的浙江队则通过“以赛代练”模式,让预备队球员轮流进入中超大名单,这种动态升降机制使得该队预备队胜率提升27%,数据表明,积分竞争客观上加速了年轻球员的实战能力提升。
现存问题与突破路径
尽管预备队联赛价值凸显,但部分俱乐部仍存在“重名次轻培养”倾向,例如某北方球队为冲击预备队前三,频繁抽调超龄球员参赛,导致U19球员出场时间压缩35%,专家建议参考欧洲“B队联赛”模式,将预备队积分与一线队青训考核挂钩,同时引入更严格的年龄出场限制,真正发挥积分体系的激励作用。
积分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
当中超预备队积分榜开始影响俱乐部转会策略时(如武汉三镇因预备队战绩出色减少外援引进),中国足球或许正迎来青训理念的质变,这片赛场上的每一分,都在为未来顶级联赛积蓄力量——它不仅是数字的较量,更是足球生态健康度的温度计。
